江南访故居名园
7月27日至8月5日,携家人去江南旅游,往返双飞,杭州进、无锡回。中途经绍兴、湖州,苏州等地。
此次旅行,完全是自由行,女儿充当全程导游,所有行程全部自己安排。十天时间,主要参观访问名人故居旧址11处、古刹名寺6座、水乡古镇3座、历史文化街区8处、园林景区6处等。总体感觉时间紧凑、节奏适当、走停随意、食宿可心。体验感、融入感、趣味感、深入感、收获感丰富强烈,且记忆深刻,引发探索历史文化的热情和思考,让人难以释怀。
一.杭州
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杭州。这次到杭州主要去了西湖、灵隐景区、河坊街和小河直街两条历史文化街区及胡雪岩旧居等。
胡雪岩旧居,位于杭州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区东部,建于1872年,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15平方米,耗资300万两白银,历时3年建成。旧居是一座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颇具西方建筑风格的美轮美奂的宅第,无论是从建筑还是从室内家具的陈设,用料之考究,都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豪宅。
胡雪岩,杭州人,祖籍安徽绩溪。少年时入杭州一钱庄当伙计,后在浙江巡抚王有龄扶持下,自办阜康钱庄。又因力助左宗棠有功,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相当于省财政兼民政厅长),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赏穿黄马褂。在其鼎盛时,胡雪岩除经营钱庄外,兼营粮食、房地产、典当,还进出口军火、生丝等,后又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富甲一时的红顶商人。
1885年,也就是豪宅建成10年时,煊赫荣显一时的胡雪岩在穷困潦倒与忧惧中结束了传奇的一生,终年62岁。1903年胡家无奈以区区10万两白银,将豪宅抵债给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文煜,后又转让蒋家,此后日渐破败。胡雪岩一生,是非功过褒贬不一。
胡雪岩一生一共娶了13位姨太太,有三子五女。胡雪岩的直系后代现有200余人,多在海外,分布在7个国家。
胡雪岩,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既发迹于此,也败落于此。这个终清一代唯一“穿黄马褂”的“红顶商人”,虽然也有着唯利是图的商人本质,但其在商场中秉承的“诚信”“戒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经营理念依然是当代商界的金科玉律。有道是:“为商当学胡雪岩,为官必看曾国藩”。作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先锋,胡雪岩精彩而又富有传奇的一生,经历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进程,他凭借其与生俱来的天赋、敏锐的触角、敢为天下先的魄力,积极应对当时国内的时代变革及国外资本大量入侵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与外国资本对垒及其抗击外国侵略时,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也依然值得后人推崇。以史为鉴,胡雪岩从发迹、鼎盛、到败落的人生经验到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给人以启迪。
站在流年的渡口,不断徘徊着、张望着,是否已经被眼前世间名利,弄花了眼睛?胡雪岩在商路上,风生水起,可最终却败于官场的纷纷扰扰。其实,在他一面享受着高官带来的荣誉时,也未尝不是把自己送进了政治的漩涡中。面对名利,人难免陷入其中,怕是唯有经历过,才会淡然处之。
二.绍兴
绍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我们从小读过几篇鲁迅作品,这次慕名而来,专程拜访心中久仰的文化大师。
1. 鲁迅故里
是鲁迅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该景区占地面积0.5平方千米,包括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土谷祠、长庆寺、鲁迅笔下的风情园、鲁迅纪念馆等一大批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
雷火电竞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一所私塾。正中上方悬挂着的“三昧书屋”匾额及两边柱子上的抱对:“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均系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ihai醋、肉酱)。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来代替向孔子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读书。他勤奋好学,注重思考,在这里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作。鲁迅一生写了《坟》《三闲集》《二心集》等15部杂文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孔乙已》《阿Q正传》《祥林嫂》《狂人日记》等都是为人们熟知的传世名作。
2.王羲之故里
又称书圣故里历史街区,是目前绍兴市区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区域,荟萃着影响中华文化进程的绍兴名士“书圣”王羲之和“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里,也是刘宗周、黄宗羲等历代名士的求学圣地。景区位于蕺山南麓大片古民居之中,总面积约0.8平方千米。景区布局为前街后河,有众多名胜古迹,如蔡元培故居、戒珠讲寺、蕺山书院、题扇桥、探花台门、太平天国壁画等镶嵌在街弄间。 里弄小巷、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青石板路、庭院深深,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街市文化,成为绍兴历史文化古城的缩影。
王羲之,山东临沂人,后迁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这么来的。
戒珠讲寺建寺前,是王羲之的住宅,后王羲之弃宅为寺。相传,王生前最喜欢鹅和珍珠。一天他在家里玩赏一颗宝珠时,一位僧人前来造访。王随手将珠子放在桌案上招待客人。这时又有人来访,王请僧人在屋内稍候,自己出去接待。回来时发现桌上的珠子不见了,便怀疑僧人拿了。虽不便明言,但脸上流露鄙夷之色。僧人深感委屈,却有口难辩,回去后因郁闷而自尽。几天后,王家的大白鹅也死了,剖腹一看原来是鹅吞下了珠子。王心中悔恨交加,从此戒掉赏珠子的习惯,并舍宅为寺。
3.蔡元培故居
是一座保存完整的绍兴传统民居,坐北朝南, 主要建筑有门厅、大厅、座楼,共三进,占地面积1856平方米,建筑面积1004平方米,砖木结构,花格门窗,乌瓦粉墙,青石板地。蔡元培故居为蔡氏祖父以下几代聚居地。
第一进门厅坐西朝东,上悬刘海粟手书“蔡元培故居”匾额;第二进厅堂和第三进楼房均坐北朝南,三进分布不在同一轴线上。由门厅通往堂厅的前天井特别开阔,高墙深院,显得气势不凡。第二进一堂两厅,已辟为陈列室,堂厅正中安放着蔡元培半身 塑像,目光和蔼睿智,一派长者风范。左壁悬有毛泽东撰、沙孟海书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巨幅联语;右壁有周恩来撰、沈定庵书的“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的对联。对联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的光辉历程。后进为坐楼,五楼五底,蔡元培就出生在此处,并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蔡元培(1868—1940),出身科举。1907年赴德国著名的莱比锡大学留学,并把德国的教育教学制度引进国内,坚持以美育代宗教的艺术教育思想。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都是蔡老先后创办,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曾历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大校长(同职绍兴人还有马寅初、蒋梦麟、何燮侯)、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
4.陆游与沈园
沈园又名“沈氏园”,与鲁迅故里隔路相望。沈园是南宋时期一位沈姓商人的私人园林,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
沈园是传统的江南园林布局,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根据园林的功能和内容,分为三个园中园——南苑、东苑和北苑。北苑为主苑,是古迹区,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遗迹;南苑是纪念区,主要是陆游纪念馆和连理园,与北苑仅有一墙之隔;东苑位于古迹区东侧,与南苑和北苑仅有洋河弄之隔,东苑是以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情侣园。
据传,南宋绍兴十四年,20岁的陆游与唐琬结为连理,二人志趣相投,感情甚笃。但陆母怕二人终日耳鬓厮磨,影响陆游考取功名,对唐不满,最终迫使二人分开。之后,陆游再娶蜀郡女子王氏为妻,唐琬也改嫁赵士程。绍兴二十一年,陆游与唐琬在沈园不期而遇。陆游感慨万千,怆然题下⟪钗头凤∙红酥手⟫于园壁间。“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见之,满心思绪无处诉说,回去便一病不起,愁绪难消,便提笔回词一阙“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名,今非昨,病魂常似千秋锁。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后据考证,唐琬诗非本人所作) 然而,唐琬郁结于心,不久便香消玉殒。陆游晚年旧地重游,写下⟪沈园⟫二首“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尤吊遗踪一泫然”,“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以此怀念唐琬。
陆游(1125—1210),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
陆游出生时正值北宋灭亡之际,从小便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陆游“年12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复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嘉定二年陆游去世。临终之际,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后人每以陆游为南宋诗人之冠。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是中国历史上自作诗留存最多的诗人。陆游一生力主北伐,虽然屡受主和派排挤打击,但是他的爱国情操至死不渝,作为一位爱国诗人,满腔救国热忱,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诗人”。
周恩来评价: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
在陆游的一生中,除了诗文外,书法是他理想的寄托和永远的追求。
陆游的书法简札,善于行草相参,纵敛互用,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意致深远”。

三.南浔古镇景区
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占地面积约为34平方千米,其东与江苏省吴江市接壤,西距湖州市区30千米,陆路至上海市区120千米,至杭州市124千米,至苏州市60千米。
南浔古镇始建于公元1252年。景区内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已有三大功能区,包括以张石铭旧宅及刘氏梯号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嘉业堂藏书楼为代表组成的景观带和以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代表的景区,主要景点有百间楼、小莲庄、辑里湖丝馆、頔塘故道、广惠宫等。

我们此次主要参观了几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和特色街区,感觉地域文化突出,水乡风格浓郁,古镇建筑恢宏,街区规模大气,整体布局科学,人居环境和谐。
1.张石铭旧宅
又名懿德堂,为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石铭所建。在晚清、光绪年间,因为丝业发达,南浔出现了一个为世人瞩目的富豪阶层,当时人们以三种动物的大小来标明他们财产的多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的谚语。一般情况,财产百万两白银以上的豪富被称为“象”,50万至百万两则称“牛”,30万至50万两即是“狗”。
张石铭旧宅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号称“江南第一巨宅”。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群组成,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150间,从地砖、壁炉、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铁柱头等,处处都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体现了欧洲十八世纪巴洛克建筑风格。同时,其砖雕、木雕、石雕以及从法国进口的玻璃雕被称为“四绝”。第四进的大厅是一个豪华舞厅,设有乐池、化妆间及更衣室,地砖均从法国进口,墙面屋顶则由红砖瓦砌筑而成。洋房前庭院中栽着两株已有两百余年树龄的广玉兰。
张石铭(1872—1927),又称适园主人,南浔人,系清光绪二十年举人,酷爱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奇石,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
张石铭是张静江堂兄。1903年,继承祖业包括丝绸、盐业,以及上海慎大钱庄、东南信托公司和一些房地产。不过他并不亲自经营,而是热衷于收藏字画、金石、碑刻、奇石、书籍(超过十万卷),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并与吴昌硕、毛福庵等文人名士过从甚密。1894年,张石铭还在乡试中考中举人。
2.张静江故居
张静江家族资产过千万,被列为南浔“四象”之一。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位于南浔镇东大街,由张静江的祖父张颂贤于1898年所建,整体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保持了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井,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
张静江(1877—1950),是孙中山密友。在国民党一大当选为中央执委,曾代理浙江省国民政府主席。中国近代政治家,国民党右派人士,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
张静江早年以随员的身份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去法国赴任,开创运通公司,后与吴敬恒、李石曾创办世界社。1905年张静江在赴法的轮船上偶遇孙中山,此后便一直出资赞助革命事业。辛亥革命后,张静江渐渐走到前台,尤其是孙中山逝世后,他曾担任国民党中执委常委会主席,支持“清党反共”,力推蒋介石上台,推动“四一二事变”。1928年担任国民党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开始被排挤出权力中心,从此致力于经济建设。1938年国民党建设委员会撤销,张静江保留中央监察委员的职位,因病前往国外疗养,长期居住纽约,并于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寓所。
3.小莲庄
小莲庄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位于南浔镇西南万古桥西,占地1.8万平方米。内有御赐牌坊、匾额和碑廊、家庙、净香诗窟等经典建筑,因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小莲庄始建于1885年,后经40年的经营,由其孙刘承干于1924年全面建成。
据说,当年刘墉家资产达4000万两白银,而整个清朝时期,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是8000万两白银,刘家竟占一半。可见富可敌国,名不虚传。
4.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由刘镛的孙子、清末著名藏书家刘承干所建,与小莲庄仅一河之隔,总体设计为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口字型回廊式厅堂建筑,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家藏书楼。嘉业堂藏书楼的楼名“嘉业”源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该藏书楼鼎盛时有宋、元、明、清各种古籍60万卷,共约16万册,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孤本和珍本。1949年,江南解放时,周总理指示陈毅派部队保护藏书楼。
5.百间楼
百间楼位于南浔东,相传由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其女眷和仆人而建,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江南地区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沿河民居建筑群之一。百间楼的特点是依河立楼,即沿着河道蜿蜒而建,长约400米,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各楼之间均有形式各异的封火山墙。
四.苏州
著名的江南水乡,吴文化发祥地,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2500多年历史,现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苏州现有108座园林列入苏州园林名录。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这次主要游览参观了拙政园、留园、寒山寺和平江路、山塘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所到之处感受到苏州园林的隽巧秀美,水墨丹清,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历史文化街区特色鲜明,原始风貌保存完好,令人目不暇接。
1.拙政园
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朝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为园名,暗喻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
拙政园与留园,北京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是苏州现存的最大古典园林,占地5.2万多平方米。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亭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
2.留园占地2万多平方米,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
留园始建于1593年,为太僕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称为东园。后更名为“寒碧山庄”,俗称“刘园”。1876年,清代兵备道按察使盛康成为刘园的园主,并将其改名为留园。后因战乱等缘故,留园遭到损毁。1953年,修复并对外开放。留园分为东、西、中、北四个部分,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各部分之间以墙相隔,以廊相连,每个部分景观各有特色,留园中有明瑟楼、涵碧山房、闻木樨香轩等景点。
3.寒山寺
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
唐贞观年间,一位叫寒山的高僧来到姑苏城,在原来妙利普明塔院的基础上重建了寺院,住在寺内修行。唐玄宗时期的天宝年间,另一位高僧希迁在此创建伽蓝,“伽蓝”是佛教梵语,意思也是创建寺院,为了纪念高僧寒山,为寺院取名寒山寺。
在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该寺也因此闻名天下。
五.无锡
无锡地处长三角中部,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我们此行最后一站抵达无锡,主要拜访了钱钟书、阿炳故居,范仲淹祠堂、东林书院等名人旧址,参观了惠山古镇、南禅寺和南长街、阳春巷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等。感觉不虚此行,收获颇丰。
1.钱钟书故居
钱钟书故居位于无锡市中心,系钱家祖遗产业-钱绳武堂。其祖父钱福炯筹建于1923年,其叔父钱孙卿续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是一组典型的近代江南民宅,它的主体建筑为平房两进,每进面阔七间,东有备弄,中有天井。整体建筑典雅别致、结构紧凑、特色明显。陈设古朴素净,简朴中蕴含着书香门第的文化气息。七开间三进,明清风格又吸取西式建筑特点。祖父钱福烔题名为“绳武堂”,匾为当时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钱福烔集经史语撰联悬于厅堂之上,勉励钱氏子孙勤奋读书,安份守业,和睦相处,继承家风。钱钟书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绳武堂敦厚质朴、竞志奋进的门风,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钱钟书(1910—199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早年留学英法,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瑗。
曾有国外记者称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
钱氏旧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极具历史人文价值。本世纪以来,在“爱国、爱民、爱学习”的家风熏陶下,江南钱氏家庭中人才辈出。仅“钱绳武堂”一脉,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这样的文化学术泰斗,钱钟韩、钱钟教、钱钟鲁、钱钟泰这样的科学院院士、学者教授,还有著名工商人士钱基厚、钱钟汉父子。更有年仅22岁为革命惨遭杀害的共产党员钱钟仪烈士。钱氏家庭的众多成员为了拯救苦难深重的祖国,有的走上科学救国之路,有的走上实业救国之路,有的走上武装革命之路。
2.阿炳故居
位于无锡市旧城区的一处历史建筑,占地面积240多平方米。原为雷尊殿道馆。阿炳是一位著名的无锡音乐家,他不仅在这里出生、成长、生活和创作音乐,还在这里离世。故居保持了雷尊殿旧址及其他附房的原貌。 他的许多传世名曲也是在这里创作的。晚年,他生活贫困,身患重病,居住在道馆最东面的一间小平房内。这间平房面积约为20平方米,屋顶为硬山顶,内部还有一个小阁楼,至今仍保持着原貌。
阿炳(1893—1950),无锡人,从小随父亲华清和,在无锡著名道馆洞虚宫中的雷尊殿当道士,法名华彦钧。因中年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间音乐家,他一生正直、爱国,不畏权势,酷爱民族器乐,精通江南丝竹,在演奏技巧和乐曲创作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所作乐曲甚多,因抢救较晚,仅录下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独奏曲《龙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六首。其中《二泉映月》最为著名,己成为世界名曲,被誉为东方的命运交响曲。
3.范仲淹祠堂
惠山古镇,祠堂众多, 仅0.3平方千米的核心区内,就有118座祠堂建筑和遗址。保存了自唐代至民国1200余年的祠堂文化,包括神祠,墓祠, 宗祠,先贤祠 ,忠烈祠等各种类型,海内无双。 被称为露天历史博物馆,118座祠堂里供奉着从西周至民国的历代圣贤。
范文正公祠位于古镇横街,是祭祀范仲淹的祠堂。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他的名篇《岳阳楼记》。祠堂里的建筑有敦叙堂,后乐堂,先忧亭和报本堂等。敦叙堂两旁的对联是:源从尧舜祖德流芳传世泽,望出高平宗功浩瀚振家声。堂正中挂着范仲淹的画像。后乐堂正中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文征明书写的名篇《岳阳楼记》,上悬匾额“济时良相”。后乐堂外画壁上刻着也是文征明书写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浚泉亭两旁的对联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出自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让人想起庾信的名言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孝敬父母,追念祖先,注重返本和追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题,从祖先与历史中悟得力量,求得反思,从而看清自己,获得重生 。
根据史料记载,范仲淹曾经在江苏泰州等地做官,没有到过惠山古镇 。但他的祠堂却建在惠山古镇上 ,是古镇的十大祠堂之一 。原来范仲淹高祖范隋曾任浙江丽水县丞,遇战乱不能回故乡陕西彬县,因此定居于苏州。后来范隋的一支血脉迁移到无锡。无锡范氏家族于清乾隆五十年 (公元1785年),在惠山古镇建造范文正公祠 。
范仲淹(989—1052),谥号文正,被后世称为“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人,祖籍陕西省彬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庆历新政”的发起者。
范仲淹文武双全,武能知兵,文可治国,是宋仁宗时期的著名能臣。由他发起的庆历新政虽然最终失败,但其开创的变法革新先例,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铺垫了道路,其高风亮节和高尚节操也成为了后世的精神榜样。范仲淹善文辞,《岳阳楼记》等名篇堪称传世经典,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4.东林书院
距阿炳故居近千米,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家喻户晓,曾激励过多少知识分子,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东林书院的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东西长廊、来复斋等主要建筑,均显现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
顾宪成,明代名士,无锡人,世称东林先生。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革职还乡,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往往讽议朝政,朝野应合,东林之名由是大著。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有《顾端文遗书》等。
高攀龙,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上书指责“陛下深居九重”,被贬谪为揭阳县典史,又逢亲丧家居30年不被起用。在此期间,他与顾宪成在家乡东林书院讲学,抨击阉党、议论朝政,影响较大,时人称为“东林党”。高攀龙为首领之一。天启元年,被召入朝任光禄寺丞,又升少卿。后因“红丸案”,上书责臣,帝不听,反被夺禄一年。后又议任大理少卿、刑部右侍郎。天启四年擢升左都御史,与左副都御史杨涟等上书弹劾太监魏忠贤,揭发魏忠贤的党羽崔呈秀贪污受贿事状,被革职返乡。后崔呈秀派锦衣卫缇骑前往逮捕,他投池水自尽。
1901年11月,清廷下诏,将全国的书院改设为学堂。1902年5月,东林书院改为东林高等小学堂,以后历经校名更迭,沿存至今。东林这方古老的学苑沃土,在读书、求实、关心国事的精神鼓舞下,走出了大批著名学子和拔尖人才。如早期领导人秦邦宪,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陈翰笙,经济学家薛暮桥,学者钱钟书,中国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家杨荫浏等。
泱泱中华,教化绵长;煌煌天河,群星璀璨。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教育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书院,在中国教育史长河中则一度是滔滔主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凡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不能忽视书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5.惠山古镇景区
位于无锡城西。景区面积3.5平方千米。古镇建筑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明清时期形成古镇。现锡惠公园、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惠山古镇三大区合并统称为惠山古镇景区。
被乾隆皇帝誉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其山形犹如九龙腾跃,故又名九龙山。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它的前身是南朝创立的历山草堂,后又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梁朝大同三年,又把华山精舍改为慧山寺。古诗 “慧、惠”词义相通,有智慧即有福德,故锡惠山麓又以惠泉福地名扬天下。唐朝著名诗人李绅年轻时在惠山寺读书,作有《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唐代以来就盛名天下的第二泉,现代随着《二泉映月》的名曲声名远播。建于明代的寄畅园以高超的造园艺术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苍翠寥廓,古朴清旷,不但文人雅士喜欢,还成为康熙、乾隆下江南的钟爱之地。
康熙于二十三年南巡时,至惠山寺,在漪澜堂品泉。第二年,无锡人周宏词力加修治,题额为“圣敬式临”。后来,乾隆六次到惠山,在秦园和竹炉山房休息,写下诗词、题匾联百余篇副,还特地为“惠山寺”题额。乾隆似乎特别喜欢寄畅园,下令画师照此描绘,回京后在颐和园仿造了一园取名惠山园,即今谐趣园,开中国园林成功克隆的先例。
江南十日,马不停蹄,一路风光,一路回想。此次江南行,可以算作一次历史穿越、一趟文化旅行、一段山水共情、一场精神盛宴。走近历史才能认识历史;体验文化才可感知文化;涉足山水才解诗意山水;领悟精神才会传承精神。
一路在欣赏,一路在聆听,大师一路伴我行!
2023年8月16日
(部分内容来自景点介绍)
雷火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