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浙江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知多少
在我国已经公布的 6 批 139 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中,浙江省占 14 项。

此外,在 2016 年 12 月原农业部向社会公布 的 408 项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中,浙江省占 46 项。
浙江省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 14 项农业文化遗产见下表:
浙江省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一览表
除去已被入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3项(详情见第二篇“浙江省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知多少”),浙江省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还有 11 项:
一、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
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三面环山的自然屏障的独特小气候是保障龙井茶品质的重要因素,自古就是爱茶之人留连向往之处。杭州龙井茶文化系统是以龙井茶品种选育、种植栽培、植保管理、采制工艺和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以及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样性,发挥的生态系统功能,呈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2014年 5 月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杭州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翠、形美、香郁、味醇冠绝天下,其独特的“淡而远”“香而清”的绝世神采和非凡品质,在众多的茗茶中独具一格,冠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西湖龙井推崇备至。毛泽东刘庄采茶、刘少奇钟爱龙井茶、周恩来情系梅家坞等,使得龙井茶美名冠盖天下。
龙井茶的采制技术相当考究。龙井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由于产地生态条件和炒制技术的差别,西湖龙井向有“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之别。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西湖龙井茶融入到杭州的角角落落。梅家坞、龙坞茶村、茅家埠等茶文化休闲旅游,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
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
二、庆元香菇文化系统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位于浙江省庆元县。庆元香菇种植始于 800 多年前,据传由香菇始祖吴三公(1130—1208)在庆元龙岩村发明剁花法生产香菇而成。自此,庆元菇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从事香菇生产延续至今,形成了总面积 1 898 平方公里的包括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下产业发展、香菇栽培和加工利用技术、香菇文化和地方民俗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与此同时,庆元菇民世代在深山老林中劳作,创造形成了包括菇山语言“山寮白”、地方剧“二都戏”、香菇武功等绚丽多姿的香菇文化。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加上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冲击,庆元传统香菇栽培技术与文化面临严重威胁。随着国内外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保护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庆元高度重视香菇相关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全面开展香菇相关传统技艺调查工作,并通过加强菇木林资源培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促进庆元香菇这一传统优势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2014 年 5 月,庆元香菇文化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
三、云和梯田农业系统
浙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位于浙江省云和县崇头镇,最早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距今已有1000 多年历史雷火官网。该梯田系统横跨高山、丘陵、谷地三个地质景观带,最多处有 700 多层,不仅具有江南独特的山区农耕文化,而且拥有浓郁的畲族风情,素有“千层梯田,千米落差,千年历史”的美称,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云和梯田农业系统所形成的“森林、竹林、村庄、梯田、水流”山地农业体系,充分利用了森林和竹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形成了梯田水土的保持功能、水利灌溉的循环系统和农耕农事的稻鸭、稻鱼共生系统。在农事民俗和农耕文化上,与浙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相关的有祭社殿,撒谷子,开秧门、炼火、开山号子、山歌对唱等等,主要表现在畲乡风情民俗文化、银矿文化和女神文化上。
2015 年 10 月,浙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云和梯田农业系统
四、仙居杨梅栽培系统
浙江仙居是国家级生态县,山水秀美,杨梅生产环境得天独厚,有“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之美誉。仙居杨梅种植源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明朝古杨梅历经千百年,今日依然生机勃勃。作为农村经济最重要的主导产业,仙居相继实施了“万亩杨梅上高山”、“杨梅梯度栽培”、“百里杨梅长廊”“杨梅品牌工程”等重点工程,种植面积 13.8 万亩,投产面积 11 万亩,年产量达 7.5 万吨,成为全国杨梅种植第一大县,拥有国内
最大的杨梅专业加工企业,建有两条国内首创的万吨杨梅深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转化杨梅能力近 4 万吨,开发了杨梅干红、杨梅原汁、杨梅浸泡酒、杨梅发酵酒、杨梅浓缩汁、杨梅醋饮、杨梅蜜饯等 30 多个系列产品。
以梅为媒,每年举办杨梅节,推动了农业与二三产的联动发展,总产值超过 10 亿元,构建了地方独特的杨梅农耕文化和杨梅经济现象。作为中国杨梅之乡,仙居杨梅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保护标记注册证书及中国驰名商标,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杨梅)标准化生产基地,仙居杨梅观光带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
2015 年 10 月,仙居杨梅栽培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仙居杨梅栽培系统
五、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地处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它起源于南宋时期叶金扬发明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这种将自然界珍珠的偶然形成转化成有意识的自觉培育过程,是古人的一大创举,现已形成了包括人工植珠技术、珍珠养殖管理技术、珍珠品质鉴定技术、加工及深加工技术、鱼蚌混养技术、珍珠文化和地方民俗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德清的地形地貌特征、水网分布以及水域周边的森林环境、人居环境、陆地条件等为育珠蚌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环境,自古便是珍珠养殖的重要地区,能用于育珠的蚌类有 10 余种和其他种类多样的水生生物多样性。蚌与其他物种形成复杂的生态关系,使蚌与水质变化关系等均达到平衡,整个生态系统能量转换和物质交流相对稳定。当代,德清已形成了从河蚌养殖到加工成珍珠终端产品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德清珍珠深加工总量近 100 吨,占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 10%左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深加工基地,珍珠养殖与深加工年产值超 63 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 3 万人就业。
2017 年 6 月,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
六、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
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位于浙江宁波市黄古镇。“蔺草-水稻轮作”模式,简言之就是“一季蔺草,一季晚稻”。每年 6 月底至 7 月初,人们在收割后的蔺草田里播种晚稻;10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晚稻成熟收割后,开始又一季的蔺草种植,循环往复。种植蔺草后的土壤得到改善,与水稻种植所需营养形成互补。蔺草与水稻的轮作,不但蕴含着自然农法思想和生态价值理念,更充分体现了古代古林人的聪明才智与创造能力,它是民间智慧的结晶。这种循环的结果是,种植蔺草后的土壤得到改善,与水稻种植所需的营养形成互补。
古林旧称黄古林。当地有俗语“水稻是米缸,蔺草是钱庄”,显示了蔺草和稻米对古林人生活的影响;古林还有农谚“一年蔺草,二年大稻”,反映出“蔺草-水稻轮作”模式的历久传承。古林镇三星村芦家桥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水稻遗存和炭化草席碎片表明,5000 年前古林先人就已种植水稻,并利用野生草料编制草鞋、草帘、蓑衣和草席等。作为中国蔺草的发源地和主产地,早在春秋时期,古林人就掌握了蔺草种植和编制技术。唐开元年间,宁波席草已经销往朝鲜半岛。南宋《宝庆四明志》记载,古林一带有广德湖,多生蔺草,可编席;其地逢农历三、七、十的集市,同时也是草市和席市。
2020 年 1 月,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
七、安吉竹文化系统
浙江安吉是中国著名竹乡,拥有中国野生竹种 500 多种。竹被认为是安吉的灵魂,安吉的希望,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安吉的完美实践。竹子在安吉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在宋代便有了明确记载,在明、清两代的记述中更见其盛。千百年来,安吉人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其独特的竹资源、竹环境和竹利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安吉竹文化。吉的竹生产、培育管理技术既给安吉当地人民带来经济效益,又改善当地的气候环境、改善土壤状况、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提高安吉生态效益。
安吉人民通过历代坚守与传承,竹加工利用方面目前已形成由竹质结构材料、竹装饰材料、竹日用品、竹纤维制品、竹质化学加工材料、竹木加工机械、竹工艺品、竹笋食品等八大系列上千个品种组成的产品格局。安吉的竹子产业已由单一的第一产业延伸到竹的三产融合,加大了安吉竹子的发展与利用。安吉的竹不仅是物质产品的售卖,更是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及竹景观等第三产业的输出,如“大竹竿”“花毛竹”文化、上舍村“化龙灯”“捏釉文化”“撑筏文化”“育竹文化”等,以及安吉天荒坪镇、山川乡等竹海景观、递铺鹤鹿溪村的竹林溪流景观等。
2020 年 1 月,安吉竹文化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安吉竹文化系统
八、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
台州黄岩是世界宽皮柑橘的始祖地、中国蜜橘之乡,是世界上最早、历史最悠久的优质柑橘集中产区,也是目前我国柑橘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区域。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是黄岩祖先们在沿海滩涂含盐量和地下水位较高及台风和雨季节常受潮水淹浸的不利条件下创造发明的“筑墩淋卤,卤流大海,海潮涌河,营养肥泥,河泥雍橘,咸淡交替,优果延年”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柑橘栽培生态循环系统,是让黄岩蜜橘名扬海内外的核心技术。
所谓柑橘筑墩栽培,即冬季用河泥筑成土墩,春季再把橘苗定植上去,以缸瓦片阻根、蓄淡排咸,不仅降低了橘树的地下水位,而且通过潮水淡水交替灌溉,来提高果实糖度和品质。永宁江与灵江在黄岩三江口交汇,潮涨潮退,咸淡冲融,俗称“咸淡冲”,这里的土壤富含有机质和矿质养分,但同时,永宁江两岸滩涂地高程较低、含盐量和地下水位较高、台风和雨季常受潮水淹浸,筑墩栽培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0 年 1 月,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
九、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位于浙江省开化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涉及何田、长虹、中村、齐溪、苏庄、马金 6 个乡镇,包括 86 个行政村,总面积 884.9 平方千米,19.17 万人。该区域包括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是浙江乃至华东地区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区内河谷、湿地栖息了多种野生动植物和鸟类,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且景观资源丰富。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不仅是山区流水养鱼的传统分布区,也是开化龙顶茶的主要种植区。
浙江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可分成三部分:提供持续流动优质水源的山林泉水系统、由引排水通道和坑塘组成的人工水利系统、以种草养鱼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千百年来,开化劳动人民利用山地溪流资源在房前屋后或溪边沟旁建造流水坑塘,通过投喂自然青饲料来养殖草鱼、鲤鱼、鲫鱼等,形成了山地、溪流、坑塘和村落相连成一体的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景观,并内含丰富多样的鱼文化和生物多样性。
2020 年 1 月,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被列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
十、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
缙云麻鸭养殖历史悠久,而缙云栽培茭白历史,光文字记载就可追溯到 600 多年前的元朝。长期的农耕生活生产中,缙云人在种茭养鸭的历史下淬炼出极具地方特色的耕读文化。通过世代劳作与改进,现在,缙云抓住乡村振兴历史机遇,形成了独特的适应本地气候的茭白麻鸭共生模式。接下来,缙云县将开展农耕文化普查与挖掘工作,研究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历史文化,全面系统地进行遗产保护。着力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发挥遗产地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村美景、农耕文化的独特优势,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推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022 年 1 月,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被列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
十一、浙江桐乡蚕桑文化系统
蚕桑,即养蚕与种桑,蚕桑,即养蚕与种桑,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支柱和现代农业的传承。蚕桑是桐乡的传统优势产业,蚕茧产量长期名列浙江前茅,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茧丝绸工业发展与外贸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本世纪来,桐乡充分利用丰富的桑地空间发展生态立体种养,利用桑“药食两用”的健康属性,依托技术创新,推进桑叶、桑芽、桑花、桑枝等桑资源综合开发和多元利用,并充分利用蚕桑生产、蚕桑活动、蚕桑习俗,拓宽延伸产业链,形成洲泉镇双庙渚蚕花水会、河山镇清明轧蚕花、崇福镇龙蚕会、乌镇香市四大活动,渗入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2 年 1 月,桐乡蚕桑文化系统被列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浙江桐乡蚕桑文化系统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成果
成果名称:农业文明的璀璨明珠——浙江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负责人:吴蔷
推荐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雷火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