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园林水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大多数园林均有水景。水景与山景不仅构成最具自然特色的园林内容,而且与山景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水景几乎均为真实的水,也和日本园林诸如枯山水有明显差异。
水体的类型十分丰富,其大小规模对于园林气氛的形成举足轻重;其静态和动态的美感也常直接影响人的心境和审美;水景的形态在皇家、私家、郊邑、村居园林中既有明显差异,也有相似的功用,其共同特征就是水体是流动的活水,使得园林与周边环境有密切关联,创造了既满足一定实用功能又具备自然审美的景象,从而使得人于园林中或心静如水、平和宁远,或欢欣愉悦、动力十足。
王羲之笔下著名的兰亭,是魏晋玄学风尚下文人寄情山水的真实场所,开展的流觞活动影响深远,曾流传至日本、韩国,也在中国古代和当今有印迹可以追寻。
本文作者以倒叙的方式,从历史文化角度回溯了“曲水流觞”的兴起、演变及进入现代后的发展,让我们从这一婉转的水系中可以穿梭思考园林与生活及生命本质的关系。
源自我国的“曲水流觞”,你知多少?
陈薇
什么叫曲水流觞?我们可以看一张画,便可一目了然。这幅画为明代文徵明所绘《兰亭修褉图》(图1),描绘的是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春)时,官员兼文人的王羲之,邀集名士41人到绍兴兰亭修禊的情形。他们在做什么?临流泛觞,饮酒赋诗。
图1 (明)文徵明兰亭修褉图
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所谓曲水,就是流动的溪水;所谓流觞,就是将一种带耳的酒杯(可以是涂漆木质的,可以是瓷质的)(图2)进行水上漂浮,借助水的时静时动,停在哪位名士前,就要罚酒三觞并作诗吟赋。当年这41人中共有26人作37首诗,随后王羲之汇集成册,并作序,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自此,不仅《兰亭集序》被称为书法圣品,而且“曲水流觞”和建筑及景观产生了不解的风情,一直影响到后世。《兰亭集序》因文章优美,情怀旷达,也被广为传颂,历代大书法家以及毛泽东主席都书写过《兰亭集序》。
图2 觞
来源:陈薇收藏和拍摄
“曲水流觞”的本质是什么?在过程中建筑和景观承担什么角色?
在日本的一个城市广场中仍然可以看到“曲水流觞”景观,尽管不大,也无真水,建造时间没有记录,但无疑是一抽象的现代的“曲水流觞”景观,简约的形式和背景环境应当可以推断为当代建造。
同样抽象的曲水流觞台见于贝聿铭先生在北京香山饭店设计建造的后花园内。这个著名的饭店格局取自北京四合院,后花园位于入口牌坊、大堂形成的轴线北部,也在香山脚下。花园有较大的水面,曲水流觞平台成为重要景观,虽不可以直接流觞,只是一种文化的寓意,但对香山饭店文人气息的表达起到一定作用。每当微风吹拂,坐于平台上,似可想象把酒临风的场景,整个香山环抱的花园都风生水起,文风四溢。
这几个例子都是当代的,是现代景观或者说建筑小品。再往前推,主要是清代的流觞亭,是建筑。这样的做法在北京有四个,即故宫乾隆花园、恭王府后花园、中南海和潭柘寺的流觞亭。乾隆花园的“禊赏”流觞亭(图3),“禊”就是春禊的意思。从乾隆花园的另一张图片可以了解到通水的水渠藏在假山里,而从恭王府后花园沁秋亭的水道可以了解流出的水通到排水沟里。这么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控制水量,同时渠道的底部要有一定的坡度,以使得水可以流动。
图3 北京故宫乾隆花园褉赏流觞亭
来源:陈薇摄
明代的情形如何呢? 2011年南阳出土的“曲水流觞”为明代石刻,尤为珍贵,因为目前存留主要是清代的。该物是对南阳城区的明代唐王府后花园假山——王府山——进行修葺时发现的,共出土9块,修补了2块。复原后,这组石刻长5.9米、宽2.7米;凿有宽15厘米、深23厘米的内槽,内槽曲折回环、东西对称,形成了3个“几”字;东西各有一个开口,供进出水之用。
这种主要在宫苑或者王府内流觞的设置,再往前追溯,即宋代苑池中便可以看到。当时有流盃殿,同时还有流盃池、宴殿、射殿、走马廊、球场、山洞堂宇、野店村庄、仙人棋台灯,一派文人雅士悠闲生活的景象。而且不仅限于皇家,宋代园林中大多有流盃亭之类的建筑物。其普及和在宋代著名建筑技术专书《营造法式》中有专节描述和绘图并明确做法有关。比如“国”字形的水渠,和“风”字形的水渠,是规范的流盃渠的做法(图4)。
图4 流盃渠
来源:李诫.营造法式(陶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卷二十九.
从技术角度上说,《营造法式》总结流盃渠,关键的是三方面:
第一,中间的看盘,这是基准,所有的渠道无论是规则或是自然形的,以此为中心,形成底部有坡度的渠道,使水可以流动;
第二,要有水斗子,在流杯渠的入口和出口处,是调节水量的小方池子,水流太快,觞停不下来,水流太慢,觞则不动;
第三,水项子,是连接水斗子以外的一段渠道,连接水的来源或出口。
前面已提到与《法式》同时期的一个案例,是北宋诗人黄庭坚谪居戎州(今宜宾市)时所建的,时间在1098年以后。池凿于天然峡谷中,仰望蓝天一线。池呈九曲形,长5.2米,宽0.55米,山溪流经池后没入石缝,水流九折,两边有8个小石凳可围坐流杯饮酒。当年黄庭坚常约友人于此流觞饮酒,赋诗酣唱。池两侧石壁有宋、元、明、清历代名人诗词、书法石刻遗迹98处。牌坊上“引池分席”可以看出“列坐其次”的意思(图5)。
图5 宜宾北宋黄庭坚修曲水流觞于峡谷中
来源:出自《钱报论坛》
另一例是1996年桂海出土的流觞渠,是唐末宋初文学家元晦组织建造的,笔者判断是宋代中期,肯定是《法式》出台之前,没有中心部分“看盘”。
这就要说到重要的时期唐代了。明确的唐代的曲水流觞是在曲江园,在长安的东南角,那里有曲江池,著名诗人杜甫写有诗歌 《曲江对酒》。笔者没有严格考证明代画家黄宗炎画的“曲水流觞”是哪里?但从环境、建筑、活动及文学描述,应该是曲江池。当时很多园林都建造曲池,并和建筑群及山石树木配合,形成园池。当时最主要的是曲水宴,是有人群活动的,和宋代很不一样。
再往前推,就是魏晋时期。除了王羲之于兰亭曲水流觞,三国时期北魏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在洛阳的南侧,在石头上雕凿出盘曲的水道,引水流觞,欢宴作乐,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流杯渠。到这里,可以看到,流觞与饮酒、曲水与燕宴,都纠结在一起了,也就是说,曲水流觞和生活,尤其和有文化的生活分不开了。
再往前是什么呢雷火电竞app?就追到关于水的习俗了——三月三日,生活和水的关系。有多种解释,其中:一说,重要的出处是西周初年周公建洛邑,建成之后,在洛水上泛起带羽翼不下沉的酒杯,以示庆祝,这是流杯习俗的起源;二说,郑国习俗三月三采兰于水上,祓除不祥,叫佩兰祓禊,事见《诗经·郑风》,和女性有关。以香熏草药之汤沐浴,祓,是祓除病气,禊,是修洁净身。祓禊,即洗濯以除去凶疾的祭祀仪式。或许这一活动开始更早,起源于上古,三月时令于水边祭祀、沐浴,称为“春禊”,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污垢和病害。这是一种生活经验。
无论哪种说法,追到源头,似乎和建筑与景观没有特别联系,却和生活及事件紧密相连。逆向看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①祓禊——上古特定的宗教仪式,有兰汤沐浴的习俗,还和女孩子相关;②流觞——汉晋至唐的风雅活动;③曲渠——宋代以后的文化表征。汉晋至唐,和活动、建筑、景观都有联系,宋代以后属于建筑工程了,包括明确的流觞亭建筑、流盃渠技术做法、抽象的曲渠表达等。据记载宋代后期就没有真正的活动了。在这个变化中,水和环境的作用及地位降低,建筑的概念加强:前者的主体是人,表达的是精神,后者的主体是建造,表达的是象征。
宋代以后怎样呢? 比如在明清兰亭——王羲之曲水流觞的地方,更多的是建造建筑以纪念,有碑亭,以及和王羲之历史故事有关的鹅池亭;另外还有祠堂等。园林前部是历史环境,后部主要是建筑——只是对历史的遥想(图6~图9)。
图6 绍兴兰亭入口
来源:陈薇摄
图7 绍兴兰亭历史环境依旧
来源:陈薇摄
图8 绍兴兰亭鹅池
来源:陈薇摄
图9 绍兴兰亭王右军祠
来源:陈薇摄
其实从上古到魏晋的改变,已经从大众变为小众,而从唐代到宋代的变化,载体也更加缩小化、建筑化,少了活动内容,变成了建筑形式,或者变成了一种器物上的刻画题材。如在漆盘、扇面上的绘画,或者在砚台、剪纸上的表达。
而从南方和北方的文化角度来看,也可以认识曲水流觞的重要文化线索没有发展壮大的原因,这是我要分析的第二个层面。细微地看,这也牵涉相关的术语变化。
流杯沟:《历代宅京记》中载:“魏明帝时于天渊池南设流杯沟,燕群臣。”时间在公元227—239年,发生地点在魏都洛阳宫苑中,这是在中国北方。
曲水:东晋时代,在建康(今南京)加上“曲水”二字,东晋第三代皇帝成帝在重建台城(宫殿)后,于钟山流下的水立流杯曲水,宴请众官。时间:公元330年,这是在中国南方。
曲水流觞:延续了南方在自然环境中,于曲折水流中泛盃而饮的做法。著名的就是开场所说的东晋王羲之集文人于会稽山阴兰亭曲水流觞的事情。时间:公元353年,曲水出现二十余年后,地点在浙江绍兴这是在中国的南方。
流盃殿:都城再次回到北方,就是隋代了,记载隋炀帝时在殿堂建筑中筑曲水渠,可以在室内流杯宴请,周围建筑成群。这是真正的建筑介入、提供活动功能时期。当时对流觞曲水和建筑殿阁进行了组织。在隋代基础上,唐代对水和山石、植物及建筑进行布局,形成成熟的池院做法,并且建筑增多,临池燕宴成为风尚。
可以看到,贯穿其中的活动是饮酒、燕宴,而北方的流盃渠经过南方的、与自然山水结合形成曲水流觞后,在隋唐又结合建筑群,形成了丰满和成熟的园林形态。流盃殿及其建筑群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主要服务于上层的生活活动。隋唐是南北文化集成发展时期。
流杯亭:宋代以后缩小到流杯亭。在北方定性,普及到南方民间,却缺少了活动内容。
曲流观:明代,《金鳌退食笔记》记载在太液池宫苑曲水流觞,暗设铜管,灌水注池。池中置一玉盘,盘内有一龙卷身昂首,激水喷起,经九曲而注入池中,建成“曲流观”,流觞皆雕琢奇异,布置甚为神巧,是注重技术操作的设计。这说的是北京,先发现的在南阳,皆为北方。
曲水:在江南,明代计成撰写的《园冶》却不喜欢这种雕琢,他直接用“曲水”二字,将“曲水”放在“掇山”这章,更表明他不是将修渠作为理水的方法,而是希望通过造假山形成水涧的用意。
可以看到,在东晋和明代两个时期,南方的顺其自然,对北方的曲水流觞建筑发展有融合和修正作用。隋唐式曲水流觞,有建筑群结合自然。而古画中南方的曲水流觞,建筑不是主要的。经过明代《园冶》的修正,后来的清代曲水流觞实际上是用假山的方式建造,如存于承德的避暑山庄内的曲水流觞,没有渠道,水道是蜿蜒在山底下、用假山形成的,水是山涧里的,上方建有亭子——也叫作流觞亭。这是南北结合的形式(图10)。
图10 承德避暑山庄曲水荷香
来源:陈薇摄
但是发展到后来,南北方的曲水流觞都没有生活的日常加载,失去了其核心价值。而生活是流水的本质需求。历史研究发现的第三个现象也值得深思,这就是曲水流觞对新罗(朝鲜)和日本的影响,结果是不一样的。
先说朝鲜,在唐朝时代,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互相攻伐,唐朝设立安东都护府处理该地事务,而新罗当时国势最强大,向唐朝入贡,并输入文物,同时吸收唐朝文化,长安城对新罗庆州城的建设影响就很大,也传去园林的修建。其中庆州新罗别宫就建有曲水流觞平台,上面的建筑叫鲍石亭。鲍石亭旁边是南山的鲍石溪谷,景色宜人,自新罗时期起就深受人们的青睐。
有趣的是,宋代时中国在嵩山山麓建有崇福宫泛觞亭,曲水遗址与鲍石亭异曲同工,十分相像。或许《营造法式》中的做法也可能受新罗影响或者影响新罗。这种互动,不仅见于曲水流觞,更多地体现在高句丽时期广泛的文化交流上。所以2004年中国和朝鲜均申请高句丽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被联合国获准录入。
不过,当时朝鲜的鲍石亭周边的活动,和中国的文人雅集不同,新罗的国王们经常带领着君臣、贵族们来此游玩,享受曲水流觞之风流韵致。据史书记载,当他们沉醉于淫乐之中时,突然遭百济攻打,遂成惨祸,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件。曲水流觞后来在朝鲜失传了。
不同于新罗,日本接受中国文化是全方位的,自六朝至唐,除了学习中国的城市、建筑之外,还引入唐朝的诸种制度、文物和艺术,甚至是思想,使日本的文化全面地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发生重大变化。在日本园林史中有不少记载,就是日本人的园林观念完全承继中国传统,只是风土不同,山石和树木自有特色。就曲水流觞而言,日本人接受的不只是流杯渠,而是流杯殿相关的整个环境格局、建筑群和燕宴活动,也可以理解为身处其中的真实内容。这是日本人最厉害的地方。
比较一下《太平御览》记载的流盃殿格局和日本藤原时代的宫殿式格局,如出一辙。东西廊殿到了日本就是“渡殿”,只是名称不同,其余做法完全符合唐式规制。虽然唐朝流盃殿建筑群到了日本也只是在宫廷使用,但是他们发展了林泉环境中修建建筑开展活动而令人陶醉的观念,于是后来在日本民间普及开来,并延续了流觞的活动内容,这正是中国后来缺失的。中国在宋代以后的式微,使曲水流觞徒有形式,没有了内容,更没有了环境中的性情陶冶,同时也没有依此发展起来的文人文化的普及,是十分遗憾的事情。而日本近代建造的后乐园还建有著名的曲水流觞,需要关注的是他们的建筑提供了活动的可能和舞台。
当然其中的原因是深刻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曲水流觞是需要高品质的文化素养的,而宋代城市的商业化过程以及元朝少数民族对于汉民族传统文化习得的生疏,是从本质上产生断裂的缘由。而日本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以至于今天在最负盛名的曲水流觞圣地兰亭,看到的是日本人在这里寻踪,在这里吟诗作画,而中国游客则不知所以然,只是好奇。另外,三月三佩兰祓禊,在宋代时中国就丧失了,至少是我们很陌生的节日了,不过,凡熟悉日本传统文化的朋友,对美丽浪漫的女儿节一定印象深刻,却不知道这始于中国。归根结底,曲水流觞,是一种生活,有人;是一种场景,有环境;是一种态度,有闲情;是一种品质,有文化。
曲水流觞是个古老而生疏的话题,逆向看她,是生活,是文化;顺时而观,是建筑化、景观化,是失去生命本质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发生在当代,也发生在近代或者古代。
本文摘自“大美中国系列丛书”《园景圆境》(陈薇、顾凯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第三章“水景与心境”(郊邑园林兰亭与曲水流觞)。微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释、参考文献等信息,标题有改动,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
大美中国系列丛书——《园景圆境》
作者:陈薇 顾凯 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ISBN:978-7-5074-3528-3
页数:264页
定价:179.00元
雷火竞技
内容简介
本书为“大美中国系列丛书”之《园景圆境》卷。作者以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为阐释目标,以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发展过程中亘古不变的对“理想”的追求属性为历史陈述,以贯穿古今的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探讨为结语,力图展现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变化、美的丰富、美的风采、美的独特、美的深度和美的力度。本书主体内容包括六章,分别从“园林与圆镜”“山景与画境”“水景与心境”“建筑与环境”“植物与情境”“文字与意境”六个方面展开。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漫长的时间发展,留存有丰富的相关记载、实物实例、园林类型。仅从后者而言,不仅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还有衙署园林、书院园林、风景园林等;从使用者而言,对应有帝王族裔、士农工商、僧人道士、达官显贵、朝野文人、普通市民等。
本书并未穷尽园林类型,也未从主人身份深入探讨每个选例园林的取向;既未从历史的脉络论述园林的精微细致的变化,也未从地域角度陈述园林的审美和技术及材料使用的特殊性。但似乎从园林的构成要素阐述,又均有涉及,因为分析和概述与园林追求指向的关系,始终是本书写作的目标,即画境、心境、环境、情境、意境,而这些“境”,其实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能够成熟为世界范围内独特系统的价值——取之自然与人工,又超越自然与人工,圆了人们造园的梦想——通过园景的创造,达到圆境的目的。而园景,又不是孤立的要素——山水、建筑、植物、文字,通过筑、营、构、建,而获得美妙和美好的梦想和境界。
——本书作者
目录(可上下滑动浏览)
序
前言
第一章 园林与圆境
第二章 山景与画境
第三章 水景与心境
第四章 建筑与环境
第五章 植物与情境
第六章 文字与意境
结语 园景与圆境
索引
作者简介
陈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编和参编著作12部,其中学术著作《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上下卷),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

顾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建筑及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出版著作有《明代江南园林研究》(2010)、《江南私家园林》(2013)等。
雷火电竞 雷火电竞 雷火电竞